•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文博天地
文博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博天地
旅美 博物馆 印记
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1
年初,爱人应邀赴美做访问学者。思亲所致,决定和儿子一起到美国探亲旅游。在美虽不足二十天,却感受到了美国丰厚的资源、优美的环境和宽厚的社会人文。更是受职业本能的驱使,在爱人和儿子的陪伴下,参观了美国十几家纪念馆、博物馆和纪念地,包括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华盛顿的美国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印第安人历史博物馆、林肯纪念堂、二战纪念馆、越战纪念馆、韩战纪念馆(美国人的称谓,我们称之为朝鲜战争),波士顿的富兰克林纪念馆等等,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差异化展览理念,深刻感受到了美国人对自己价值观的时刻宣扬和不同的传播手段。在我们这个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或者说是学习正在激荡我们中国的时代,我想把自己对美国纪念馆、博物馆的一些粗浅印象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或许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在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中,中国人一直有着“大、全”情结,这点从我们的建筑、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单位结构,都可以看出来、感觉到。“文革”期间,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宣传,更是讲究“高、大、全”,这点在后来虽受到否定、受到批判,近年来也在回归人的本性,但“大、全”的思想并没有从人们的潜意识中消除。反映在我们纪念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就是展览越大越好、内容越多越好。一个纪念馆、博物馆几万平米,就一个主题展览(最多有几个临时展览),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反映展览的主题,显示历史的厚重。如此,观众则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看完一个展览,参观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精神享受,而成为一种疲劳之旅。
记得2009年,在中国博物馆艺术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我曾提出“一小时”展览理念,即展览规模要控制在一般观众一小时内可以基本参观完毕的程度,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理论和实证。这次旅美,看到美国的纪念馆、博物馆很少有一贯到底的展览,偌大的一个主题,也总是要分成若干个小型独立的专题展览,供观众自由的选择参观。以美国历史博物馆为例,它没有编纂一个统一的美国历史展览,而是将其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展览,如军事战争展、美国人物展、科技发明展、文化传统展等,每个展览也就一、两千平米。我想,这是不是既迎合了观众参观时的生理需求,又与美国宣传的独立、自由思想相契合呢。
参观美国的纪念馆、博物馆,我仿佛置身于整个展览之中、融在整个环境里,因为除基本陈列外,还有观众自己动手制作的独立空间,使整个展览充满着让你发现、挖掘、亲近的知识点和兴趣点。
每一家展馆,从可以让观众触摸、合影的雕塑,到让观众去猜题、去发现的文物说明,再到让观众可以选择的众多品种的影视作品,我感到无处不在地体现着让观众参与的设计理念,更准确的说不仅仅是参与,而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触摸现实与历史。特别是一些科技馆、发明馆,更是孩子们的天堂,四处是孩子们的笑声、闹声,没人指责,更没人训斥。反观我们的展览,近年来,大家也在极力提倡让观众参与、体验,但基本上没有走出传统的模式。这已不是技术的差异,而是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思考起来感到有两点需要大家反思:一是和我们的教育模式一样,展览的理念还是“灌输式”、“说教式”的设计模式,总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观众,而不是让观众从展示的内容中去体悟、去发现;二是在展品选择上过分讲究“真实”,在展品设计上过分强调“高贵”,拒观众于千里,防观众如敌人。我不反对真实、高贵,但在保持整个展览品质的同时,可否复制一些展品让观众去触摸、去发现,值得大家思考。
对比美国诸展览,我对自己作为一个纪念馆的从业人员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特别是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投入力度,我们做展览有坚强的后盾,即资金支持。于是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被广泛运用到展览中来,幻影成像、模拟技术、虚拟技术、多通道播放技术以及各种场景等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大量运用,以至于在前几年引起一些纪念馆、博物馆人士的担忧和恐惧,将其称之为“博物馆的卡拉OK”现象,加以批判和阻止。我观美国的博物馆展览,虽然他们身在世界技术最发达的国度,但高新技术的运用,我感觉并不见得比我们丰富多样。他们的展览有三点给我的印象颇深:第一是特别注重创意设计。姑且不说建树还是展览都独具特色、极富民族文化的印第安人博物馆,就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两个主题和内容都极为相似的博物馆,你也会感到完全的不同,无论是内容的取舍、空间的利用,还是节奏、色彩、灯光的设计都会让你感到是两个不同的展览,各具特色;第二是大量运用的各种视听播放技术,每个展览的单元、每个展览部分随处可见这种视听技术,从展墙上的楼宇式播放器,到独立的播放空间,不一而足。观众可以随时坐在展场中的视听展示系统前,透过连小朋友都可以轻易操作的触控式屏幕,点选各种影像资料,了解历史或了解专项知识;第三是展板、展柜等展示器具的制作水平。我们在展览中做参与项目时,常以中国人素质不高,参与项目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损坏为理由尽量少制作。我看美国人的素质也未必一定比我们高多少,他们的参与项目也未必不会损坏。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在展板、展柜的制作上,无论是材质、还是技术质量,都比我们的要好,要经久耐用。我看这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和理念问题了。
美国是一个商品高度发达的社会。前几年,我看到一个材料说,美国的博物馆、纪念馆政府财政补助很少,其经费来源:一是社会各界的赞助;二是会员资金;三是产业开发。据说,在本世纪初,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商业收入即达到2亿美元。这次参观,真实感觉到了美国商品发达程度。每一个博物馆、纪念馆,可以说都拥有一家大商场、大快餐店。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快餐店,少说也有3000多平米;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场,少说也有2000多平米。近几年,国内也在大力提倡纪念品开发,但成功者鲜有,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两点应引起我们博物馆、纪念馆业者的注意:一是设施建设,我们许多博物馆、纪念馆在建设之初,就没有把这个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成以后没有合适的场所;二是在产品开发上,我们过多的注意商品的独有性、纪念性、收藏性,而忽视了其实用性。我看美国的纪念品开发,固然强调其“三性”,但更重要的是强调其实用性,或者说他们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和其他商品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一般产品上印上其标志。说到底,我们经营的是商品,而美国经营的是品牌,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品牌。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传统,有其独特的文化,我们介绍美国的博物馆、纪念馆,并不是要比较谁高谁低、谁好谁坏,而是在我们这个学习的时代,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半个多月的时间,也只是管中窥豹,不见得正确,更不全面,只是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