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廉洁风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俭朴中开创辉煌
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1

如果说长征前后,中国共产党经历的是“苦难辉煌”,那么,在西柏坡时期,则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经历的是“俭朴辉煌”。大决战和开国大业的辉煌,都是在俭朴中开创的。


来过西柏坡的朋友们肯定都对毛泽东办公室里的一张照片印象深刻,这张照片悬挂在办公室的北墙上,照片中的主席身材魁梧,衣着朴素,悠然地坐在一把白布躺椅上,在他身旁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而他的脚上却穿着一双破旧粗布鞋,游客们每每看到这张照片都会驻足很久。然而,这张偶然拍下的照片背后却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1948年的秋天,毛主席在工作了一天之后到前院去休息,当时保姆韩桂馨经过的时候就看到主席的鞋已经非常旧了,韩桂馨就说,主席,您这鞋也太旧了,给您换双新的吧。可主席说,韩阿姨,就麻烦您再给补一次吧。”其实这样的劝说在韩桂馨与主席之间已经不知有多少次了,而韩桂馨也利用工作之余,早就抓紧时间做了一双新鞋,这次主席批阅完文件到院子里坐在躺椅上休息,韩桂馨瞅准了时机,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布鞋拿到主席身边,想乘主席休息时,当面劝主席把旧布鞋换掉,没想到这次主席还是让她再补一下。


“保姆韩桂馨拿起这双鞋说,这个鞋实在是没法下手,不知道再从哪再给您补了。毛主席却说,麻烦韩阿姨您再给我补一次吧,能多穿一次我就多穿一次,前线战士比我更需要这双鞋。艰苦奋斗,我不以身作则,我怎么去教育别人呢。”就这样在韩桂馨的左劝右劝之下,执着的主席还是没有换掉旧鞋子,新鞋子则被原封不动地放在了椅子旁边。这时,正巧城工部的秘书童小鹏走了过来,便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


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不只是鞋子破旧,毛泽东穿的军装是在陕北穿过的旧军装,衬衣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衬衣,毛衣和毛裤也不知穿了多少个年头,上面有好几个大窟窿。但毛泽东一直舍不得换掉,为节约,他擦脸、擦脚也只用同一块毛巾。卫士长劝他多买一条毛巾,可他却不予理会,“工作人员就说,主席你也应该保持一下干净卫生啊。但是毛主席就说呢,脚有什么,脚比手还要辛苦。而且他还说,我们省下的这些钱,打一场淮海战役都够了。”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完全有条件生活得好些,但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处处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全党。西柏坡的十个月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他借住的是当地老乡家的土坯房,吃饭不定时、不定顿,总要多次催促提醒才吃,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饮食简单,从不挑拣,最喜欢吃二米饭(大米和小米),常常是一盘地瓜或煮一茶缸麦片粥充当一顿饭。饭菜撒到桌子上,随手拾起便送入嘴里,直到进城十几年后他还是这样。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擦脸擦脚用一条毛巾,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多年。

当时,衣服鞋袜都是由后勤部门按照规定发放,可因当时物资匮乏,常常不能保障供给。从领导到战士,衣服破了,就打上补丁继续穿。周恩来在西柏坡穿的布鞋,还是警卫员王还寿在转战陕北时做的。磨得前边都露出了脚趾头,他就请身边手巧的工作人员给补了两个包头,一直穿着进了北平城。进京后他也舍不得扔,在晚上办公时又把它当成便鞋穿。


刘少奇办公室内,有一个二尺宽、齐膝高的小木桌。就是在这个小木桌旁,刘少奇忍着胃痛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夏的炎炎烈日下,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村西恶石沟西岸召开,旧房基上临时搭了个布篷、放了两张长条桌算是主席台,来自全国各解放区的代表散坐在石头上、以膝盖为桌做会议笔记。近两个月的时间,简朴的会场、艰苦的条件,摧毁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的根基,实现了中国农民土地回老家的千年夙愿,赢得了占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民心,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进驻北京后的一个秋天,天气逐渐凉爽,该换秋季衣服了。朱德突然叫卫士郭盛魁。小郭听到首长喊自己,马上跑到首长面前。朱德同志说:“我那件黄咔叽布的上衣,好久没穿了,现在凉爽了,可以拿出来穿嘛!”小郭边听边笑着回答说:“那件上衣穿得太久已经破了,早就不能穿了,穿别的吧。”总司令不急不躁,操着浓厚的家乡口音语气坚定地说:“那件衣服,只要稍微缝补一下完全可以再穿嘛,你还是想办法修修,我还是喜欢穿它,旧衣服穿着舒服。”


彪炳史册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机关食堂里召开的,没有鲜花、茶水,没有会标、条幅,更没有任何录音扩音设备,当时中共的精英齐聚于此,没有固定的席位,简朴的会场描绘的却是新中国的伟大蓝图。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胜利和全面执政,熟谙中国历史的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两个务必”谆谆告诫全党,要求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是“两个务必”的提出者,在工作生活中要求别人的同时,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时处处带头廉洁自律。早在1947年,工作人员想给毛泽东做寿,他坚决不答应,说:“许多同志为革命流血牺牲,应该纪念他们,为我祝寿,太不合情理。现在部队和群众粮食紧缺,搞庆祝活动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脱离群众。”194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55岁生日。淮海战役激战正酣,他密切关注前线战局变化,日夜操劳。中央机关一些同志趁他生日准备杀头猪,做一顿红烧肉给他祝寿,既补充营养也让他放松一下。得到消息后,毛主席叫来行政处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谢谢同志们对我的关心。生日就不要过了,这样影响不好,还是勤俭节约好。希望你们今后不要给党的领导人过生日祝寿,这要定为制度,谁也不能违反。”1949年3月,根据毛泽东提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六条规定”,其中一条“不做寿”作为党的纪律,永远写入了党的文件中。


点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才有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奢侈腐败是民族复兴的最大障碍。当年的两个“务必”、六条规定,到今天的中央八项规定,让我们听到了西柏坡的历史回音。


链接:两个务必

两个务必提出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曾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发表讲话,再次强调"两个务必"。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于《石家庄日报》特稿《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和河北新闻网“西柏坡故事”专稿《艰苦朴素的毛泽东:为革命节省每一个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