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文博天地
文博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博天地
“双核心”定位在现代纪念馆陈列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1
笔者在纪念馆工作数十年间,回顾以往陈列一线的工作, 笔者认为,在作为杂交文化产物的现代纪念馆及其陈列中,除受博物馆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实物”核心之外,还应添加受纪念文化和现代社会等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信息”核心,一个完整的、均衡的、有传播效果的纪念馆陈列应当是在“实物”和“信息”的“双核心”基础之上所构成的。今在一线工作经验基础上,试着阐述“双核心”定位在现代纪念馆陈列中的应用,与诸位同仁分享,并期待指点。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用具有两个焦点的椭圆最终解释了太阳系行星的运行轨迹,笔者认为,纪念馆陈列具有与之类似的形态。作为一个杂交产物,“实物”确实是支撑纪念馆陈列这个椭圆中的一大焦点,是一个“核心”;但这个椭圆尚需要另一个焦点,这个焦点应当体现出纪念馆受纪念文化而产生的影响,能够积极回应理性思维、以人为本等现代社会的变化,能对应纪念馆的价值尺度、主观意识及记忆真实等诸多特点,从而推动纪念馆陈列成为一段具有高度价值观表现的公众记忆。纪念馆陈列中的另一个焦点、另一个“核心”,笔者将其定位在“信息”之上,即“实物”和“信息”共同构成纪念馆陈列的“双核心”。
“双核心”定位概念中的“信息”,并非单指信息技术手段,而是指在纪念馆陈列中一切不以实物为转移的陈列内容和展示手段。若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的话,它是一份包含了价值观表述、主观意识表达和历史记忆表现的信息传播内容。在这其中,既包含了陈列中所涉及的主体价值观表达,也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客观历史叙述,它是观众“认知”纪念对象、“认同”价值观的主要来源,也是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实物的背景材料和学术支撑。
那么,“双核心”定位如何应用于现代纪念馆实践,使纪念馆陈列变得好懂、更好看起来呢?
第一,应当在纪念馆总体陈列上运用“双核心”定位,重视主题陈列,将其放在同复原陈列一样重要的地位上对待。纪念馆多依附于故居、旧址等地点而建设,一般直接在其建筑内办展,现随着建设理念、资金条件的改善,不少纪念馆开始在故居、旧址等附近扩建独立展馆,但不管何种形式,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等多种展示形式并存是各类纪念馆的普遍现象。
以往不少纪念馆重复原陈列,轻主题陈列,但在“双核心”定位下,两者并重,其办展价值和意义丝毫不逊于前者。复原陈列落在“实物”焦点上,是对纪念对象的真实“再现”,仰赖考据和还原,侧重实物展示,讲究氛围感受;而主题陈列则落在“信息”焦点上,是对纪念对象精神实质和业绩成就的丰富“表现”,仰赖展示和表述,侧重信息传达,讲究价值观树立。前者与后者因聚焦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放弃任何一点,都会让纪念馆陈列缺乏整体性和功能性。
复原陈列和主题陈列彼此有差别外,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共同为构筑一个完整的纪念馆陈列而服务。故居、旧址等不可移动实物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地方在其所能营造的氛围,这些大型实物能让观众走入历史,体会当时的环境。但氛围的营造是否能让观众产生感动和共鸣,不仅取决建筑本体是否得以精心修缮和维护,还取决于观众本身能否理解和认知。感动和共鸣是普通观众在理解和认知基础上,借助信息含量丰富的主题陈列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当时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认知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自然而然地产生感动和共鸣。而后再通过故居、旧址中所看到和触摸到的亲身体验,反刍和思考主题陈列中意图表述和传达的历史知识与价值观,带着思索走出纪念馆,就能真正让参观纪念馆成为一个有学习、有思考、有回味的体验过程。
第二,应当在纪念馆主题陈列中以“信息+实物”的建构方式和“理性+感性”的建构思路来打造纪念馆主题陈列。不同于以展示历史原貌、提供氛围感受为主的复原陈列,主题陈列是一个更为多元和复杂的传播综合体。陈列工作者怎样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贯彻这种主观传播意识,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认知”纪念对象和社会价值观,是在主题陈列策划过程中必须细致思考、大胆实践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策划主题陈列时,应强调“信息+实物”的建构方式。“信息”和“实物”作为纪念馆主题陈列的“双核心”,地位平等,互为依附,是构成主题陈列这一传播综合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物”是主题陈列的展示手段和传播媒介,价值观的树立、纪念对象形象等的“信息”传达才是展示目的,“实物”和“信息”一起,才能构成井然有序、逻辑严密、表达合理的主题陈列。
“实物”是一种静态展示,以“感性”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信息”则传达出陈列策划者的思考,以一种“理性”姿态贯彻于主题陈列始终。“信息”和“实物”的双核心特性体现出主题陈列“理性”和“感性”并举的特色,而“理性+感性”的建构思路,也融汇在主题陈列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在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阶段,纪念馆大量搜集纪念对象相关史实及物品,并从中提炼出其精神实质和业绩成就,分析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一阶段需严谨的理性分析能力。而在陈列策展阶段,需要把上一阶段理性分析所获结果,用一种观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转化成主题陈列,理顺庞杂无绪的史实信息后编成井然有序的陈展脚本,挑选和安置原本独立的各类实物组成有解读性的展品组合,使主题陈列呈现出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感性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通过主题陈列进行有效的理性学习和深刻的感性共鸣,认识并认同纪念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自我审视、对照乃至矫正,只有这样纪念馆陈列才算达到了其应有的展示功能与教育功能。
第三,要在“双核心”定位下对纪念馆资料进行再认识,正确定义纪念馆藏品及陈列展品概念。传统博物馆学中对实物展品和辅助展品、原作和复制品实行了严格的界定标准,认为只有原始的、直接的三维物体才能称之为博物馆实物展品,凡追忆、复制的皆不属于此列,实物展品必须具有唯一性。然而在纪念馆收藏中占据压倒性数量和重要地位的照片,以及录音、录像等可复制媒体,却在这个概念前遇到了梗阻。以往对照片实物的界定都局限在当时当地所拍摄和显像的照片本体,凡此之外的翻拍复制照片都被视作辅助材料。这样的概念显然聚焦在照片的物质性上,而忽略了照片所携带信息的重要性。如果说当时当地所拍摄的底片,用今时今日的相纸来显像,又该如何界定照片?能够反映和传达纪念对象精神实质和现实价值的,到底是这张相纸,还是相纸上的显像呢?应当看到,纪念馆所需展示的是这些媒体介质中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而不是去展示介质本身,其价值要远远高于介质本身,即便翻拍或复制,也不会改变这一段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即不能降低其价值。
沿用以往传统博物馆学对“实物”的界定方法,让纪念馆陈列无法正确认识和充分给予这些可复制实物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而以“双核心”定位来界定纪念馆藏品和陈列展品的话,书籍、报刊、手迹、生活用品等三维有形实物是从“实物”核心出发向“信息”核心靠拢的展品,以其物体本身作为一种信息源,传达信息;照片、录音、录像等可复制媒体则是从“信息”核心出发向“实物”核心靠拢的展品,把所传达信息寄宿在一件物体之上,进行展示传播。二者虽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有所差别,但在传播价值上却不分高低,都是构成纪念馆陈列展品的重要来源。因此,从“实物”和“信息”为纪念馆陈列“双核心”定位出发,纪念馆藏品和陈列展品的概念应当被界定为“纪念对象的相关物品和记录”。
第四,应在“双核心”定位下重新审视纪念馆实物所具有的多种价值,充分挖掘和表达其多样信息内涵,使实物价值的信息传播最大化。在“双核心”定位这一视角下,会发现纪念馆主题陈列中存在着实物、信息和观众的一组三方关系。正如平面上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保持不变的点之轨迹构成了椭圆曲线一样,观众在参观陈列时每一次对展示资料的利用(图示中的点1、点2、点3),都来自于对“信息”和“实物”的共同摄取,而“信息”和“实物”的协力合作,加上观众的积极参与,最终达成了主题陈列如椭圆曲线一般的信息传播和功能实现过程。
因此纪念馆陈列策划者在处理实物时,要结合观众特点、结合信息传播特性来考虑对实物的处理。除实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物质价值,实物在与“信息”连结时所产生的历史价值,与“观众”连结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都需要纪念馆陈列工作者通过有效的信息挖掘来促进。实物本体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客观存在着,而实物所能被赋予的历史价值,则需要和纪念对象相关史实联系起来,说明其凝结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将这类信息从实物内释放出来,才能发挥其见证作用,传播历史价值。当观众了解了相关史实,认同历史价值,才能对其产生有效的情感转移,促进观众更好地、认识纪念对象和思考自身行为。纪念馆陈列策展中对实物的处理,就是要在物质属性之上,更好地挖掘出其信息内涵,促使之产生更生动的情感转移。
因此,我们对实物藏品的整理和探索,要深入研究其信息内涵,不能忽略其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在“双核心”定位下,陈列不仅要抓住实物的物质属性,即说明“这是什么”,而且要突出实物的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具体言明实物能够“反映出什么”,“体现着什么”,达到纪念馆陈列“透物见史,更现精神”的传播目的。
纪念馆不是一座铭刻过去的纪念塔,它是一个推广和根植社会价值观、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平台。纪念馆通过有效收集和利用实物与信息来举办陈列,给予观众一个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促使其认识和认同社会价值,从而维护和巩固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纪念馆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来反馈和回报社会的。可以说,陈列是纪念馆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教育责任、展现教育意义的主要渠道。而当前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纪念馆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作用。笔者抱着这样的目的与希望,期待在“双核心”定位下的纪念馆实践中,能够诞生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纪念馆陈列,从而符合时代发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有效实现纪念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