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文博天地
文博管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博天地
构建意义:博物馆展陈新取向
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1
近来,人们欣喜地注意到,在诸多的馆藏精品展当中出现了一抹亮色,这是一些以内容主题取胜的展览。这些展览以博物馆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藏品的历史文化内容为线索,以彰显民族文化精神为取向,将价值、情感融入真实的物品和信息之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多年来,历史类博物馆一直在探索将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更紧密结合的路径,希望在变化的现实社会中,让历史和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探索经历了灌输知识、传播信息到构建意义的发展路径。在工业社会,人们认为知识是从精英到“群氓”的传播,尽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但学习更多是接受性的,是对以语言符号形式传达的知识内容的记忆和应用。20世纪后期,教育界掀起了“建构学习”的革命,提出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解读及与已有知识的结合重组,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对学习内容的解读重构对学习结果有重要意义。建构理论对当代博物馆展陈理论与实践也发生重要影响,人们提出博物馆展陈教育效果应以观众的展陈意义构建为主要参照条件。
展陈意义的内涵比展陈内容更为复杂。展陈内容更多关注的是客观的事实和知识,展陈意义则还要考虑展陈设计者和观众主观意志的影响。展陈意义包含了展陈内容,同时也包含着相关人员设计或利用展陈的目的,以及展陈设计或参观实践对人们发展的功效。展陈设计人员在特定展陈主题的指导下,对相关事实和知识进行重构,在有限的空间中用经过选择的物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期望对观众的知识、行为、价值、观念有所影响,实现博物馆展陈的社会教育作用。博物馆观众则是在特定展陈环境中,对环境中感兴趣的物品及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和整合,并依据自身知识体系对展陈中获得的片断内容进行重构,从具体的物抽象出有意义的普遍性认识,从而得到自身知识体系的优化、学习能力的加强和情感的认同与升华。
对历史类博物馆来说,由于展陈组织者与观众的知识结构不同,对展陈目的的定位不同,对特定展品与相关知识关系的认识不同,对博物馆展陈作用的认识不同,这都会影响展陈设计者与观众对展览意义的建构。以前,博物馆方面希望观众接受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展陈内容、阐释及价值的述说,为此在展陈的内容安排、空间构成、视觉呈现和导览讲解上,更多采用制约性手段,期望观众在不长的参观时间中尽可能基本完整地记忆展陈内容。观众对展陈事实性内容及对一些物品的事实认知上与博物馆专业人员差异不大,但他们对展陈知识或价值层面上的认识却往往与展陈设计者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现象反映出观众是主动的观察者、学习者、评价者,他们的展陈意义构建会受到多种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观众在自身经验和现实体验的制约下,对展品的形态、功能进行判断,探究该物品与其他物品的关系,判断该物品的价值内涵和重要性。观众在对个别物品较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展览整体环境气氛、风格的感知,对整个展陈的内容和价值作出判断。
观众的展陈意义构建对博物馆展陈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曾几何时,博物馆展陈更关注于知识的系统呈现,且主要依赖于博物馆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对相关知识领域的把握,这让博物馆掌控着知识呈现的数量、质量和呈现方式。但是,从观众自主构建展陈意义的角度看,其知识结构、知识建构模式、参观体验和社会背景是博物馆无法掌控的,如何让观众获得双方都满意的体验,获得双方都能接受且认同的展陈意义,博物馆需要调整展陈设计思路,让观众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展陈内容的探究和意义构建中来。博物馆展陈内容应激发观众兴趣,帮助观众探究展品,鼓励观众亲身体验,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激发参观兴趣,有助于观众调动自身知识积累,与展陈内容互动,对在展陈中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观众对展陈信息的解读,多基于自身社会生活经验和自身知识结构,博物馆需要对展陈呈现的信息进行整理,在确保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对可能影响观众意义构建的信息进行强调,使观众在规定的信息语境中对信息进行解读和评估。为此,历史类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应主题明确,边界清晰,逻辑合理,递进有序。主题明确是指展陈的主导思想和展陈目的要明确,边界清晰则是指展陈知识内容的学术领域要准确且明确说明,这有助于观众将相关信息的解读控制在特定的方向和范围内,避免出现偏差。展陈意义通常通过展品和展品说明来表述,博物馆可以选择典型性的展品来表达特定的事实性信息,可以通过若干展品的组合关系来表达特定的知识。博物馆展陈要给观众留下探究质疑的余地,博物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帮助观众思考,也可以通过比较方法让观众探究藏品的关系。博物馆必须给观众提供寻找答案及验证答案的线索,可以通过视线范围内的若干展品来设置探究问题,让观众可以就参观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答案、质疑、认知寻求实物的线索和证据。博物馆应给观众确定的体验和信息,帮助观众构建展品意义。如近距离观察或亲手触摸实物,让观众获得直接的感官体验,观察展品的细部结构,基于自身经历进行解读,或提出问题,或引发情感共鸣,以期构建正确的展品意义。博物馆可以通过展陈导览、解说、讨论等问答式互动方式,鼓励观众与博物馆业务人员的互动,鼓励观众之间的交流,启发观众的联想,交流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在讨论中对相关事实或知识获得了解,同时也可以在价值层面上加深认识。
展陈意义构建是观众在博物馆展陈情境(context)中的学习活动,博物馆工作者可以通过营造有助于观众展陈意义构建的行为空间、社会空间、情感空间和价值空间来与观众互动,影响观众的展陈意义构建行为。
行为空间更多表现为展陈的物理环境和参观行为引导,是展陈所处场地的建筑类型、开间举架、空间构成、展厅关联、室内装修、展柜展具、工艺制作、光照色彩、导览标识等因素的集成,观众在行为空间中行走、浏览、审视、沉思、学习、拍照、交流、观看影视、翻阅图书及读取或发送社交媒体信息,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取关于展品和展览的事实性信息,归纳贯穿展陈的知识性内容,感知并阐释展陈的价值意义。博物馆可以运用环境设计的照明、色彩、空间等环境因素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和活动方向,参照观众的信息获取解读心理,设置信息呈现的方式,根据观众学习心理,设计展陈内容呈现的顺序,让观众感受到学习行为的实现及学习的结果。
社会空间是观众在展陈中活动时感知到的社会历史氛围,以及观众与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的空间环境。社会历史氛围有助于观众对展品和展览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帮助他们把展品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理解。如青铜器,博物馆可以营造宗庙气氛以烘托其作为宗亲贵族身份象征的功用,也可以营造艺术氛围以突显其工艺制作和审美意蕴的特性。社会交流空间则要为观众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如方便学生群体、小规模观众群体驻足交流的空间。在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里,笔者曾看到一群孩子听老师讲解木乃伊,有一个小朋友躺在地上当模特,另几个小朋友则根据老师的解说模拟木乃伊制作过程。
情感空间是影响观众情绪、态度和情感的环境因素,如窄小、黑暗、不规则、封闭的空间形态常常让人紧张,开阔、高敞、光线充足的空间则让人心情平和。展品的摆放也会影响到观众的情感,“排排坐”的等距陈列,给观众以冷漠的感觉。杂乱无序的陈列,则让观众感到博物馆专业性的不足,从而对展陈内容专业性产生质疑。
价值空间是影响观众对展品价值判断的环境因素,观众对展陈价值的判断主要反映在对展品珍稀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对展陈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有用性和对自身发展作用的认知,以及依据社会价值取向的评判。观众常常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对展陈、展品进行价值判断,常常会根据预先获知的信息对展陈有一个初步的价值预判,博物馆工作者需了解观众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预判,要根据博物馆展陈确定的价值取向,运用展陈设计方法,对那些符合展陈价值取向的价值内容进行强化,对那些可能误导观众价值取向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弱化或淡化。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朋克”服饰展,将朋克文化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特定时代青年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观众对这一看起来怪异的文化现象有了新的认识,从审丑的角度转换为审美的感受。
海外博物馆工作者指出,从观众意义构建的角度规划设计展陈,关键是要保证观众多感官、多途径参与展陈,包容并支持多元化的参观意愿,帮助观众揭示潜藏在展品背后的内容,激励观众将博物馆参观融入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事件中。这些建议是很中肯的。
稿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