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学术长廊
西柏坡记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学术长廊
西柏坡精神背后的故事——小小铅笔头见证勤俭朴素的作风
发布时间:2023-03-24浏览次数:1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孕育了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基本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4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西柏坡精神背后的红色故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小小铅笔头见证勤俭朴素的作风
74年前,在西柏坡的党中央、毛主席部署指挥作战时,同前线指战员的信息往来大都通过电报。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期间,由毛泽东起草发往前线的电报就有190多封。
当时中央机要处的主要工作是收发翻译电报,担负着党中央和各战场的上传下达工作。此时正处在战争最为紧张的时候,大小战役不断,译电工作格外紧张繁忙,收发的电报多如雪片,译电员轮流24小时值班。这个工作的流程是,中央军委三局把从各战场收到的电报码派通信员送到西柏坡中央机要处各译电科,译电员马上把电报码译成汉字,再让通信员送到西柏坡中央大院机要室叶子龙处,机要室再分送五位书记;五位书记需要发出的电报由通信员送到北庄村中央机要处,译成电报码后再送军委三局发出去。当时没有现代高科技电子设备,全凭记忆来译电。情况紧急时就抄一页、译一页、送一页。
徐爱民是当年中央机要处的一名译电员,按照职责分工,她所在的译电三科重点对应东北战场。据她回忆,在西柏坡时期,虽然工作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物资缺乏,大家都非常勤俭节约,就连一支小小的铅笔都非常珍惜。同事们在工作中常常开展节约大比武,一支铅笔,互相比较学习,看谁写的字既多又清晰,而且用的铅笔少。削铅笔的时候大家都小心翼翼,谁要是不小心削掉了铅笔尖,大伙儿都会痛惜不已。剩下铅笔头,为了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大家发明了一种方法,就是用废纸卷一个筒,一头套在一支新笔杆上,一头套上小铅笔头,用新笔杆顶着小笔头继续用。或者两头都用短的小笔头,中间用废纸套上顶着用,直到用完为止。
铅笔虽小,却见证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艰苦奋斗中创造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