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文博天地
陈列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博天地
如何让你的展览更出众
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1
展览的艺术设计是以设计学为依托,围绕建筑空间,利用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由一定的线条、色彩、形体、声音等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组合而成,是一种视觉设计,或者称为室内展示设计。这种艺术创作在表现美的同时,还常常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和味觉等一切感知能力,形成人与物的互动交流,因此,这一设计领域也被认为是有关人际之间的感情交流,尽管多数时候这类情感是不易察觉到的。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围绕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分析如何将情感融入艺术设计,以便寻找一种情感与设计的和谐关系。
迄今为止,情感依然是人类心理学中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一部分,其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这是体现情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你如何感知、如何行动和如何思维。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往往,人们更倾向于将情感和认知对立起来,认为认知才是人性的、有逻辑的且必要的。实际上,情感是认知不可分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知解释和理解周围的世界,而情感使人对世界做出迅速的判断。心理学家Donald.A.Norman认为,“情感工作的方式之一是通过神经化学物质浸润某一特定脑区,来修正知觉、决策制定和行为”。他还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把同样的木板放在不同的高度上,尽管人能够意识到在一定高度的木板上行走并不困难,但情感系统会认为离地面越远的木板走上去越危险,这是一种自动的、本能的水平在支配人的行为。这说明,情感系统能够改变人对事物的认知,使人变得聪明,情感往往通过判断,向本体呈现有关世界的直接信息。同样,美观的物品通过视觉层次上的美化,在情感层次给人一种安抚,使人感到愉悦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一系列有关情感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感知是由大脑的不同水平引起的:自动的预先设置层,称本能层(visceral level),是情感加工的起点,由生物因素决定。本能层可以迅速地对外界事物做出判断,向运动系统发出信号,并警告大脑的其他部分;包含支配日常行为脑活动的部分,称行为层(behavioral level),是大多数人类行为的标准,它与其他水平存在互相增强和抑制的关系;脑思考的部分,称反思层(reflective level),这是大脑的最高水平,它通过监视、反省并设法使行为层具有某种偏向。针对这三种加工水平,Donald.A.Norman将设计和设计的目标分为注重感官刺激的本能层、注重效率性能的行为层以及注重情感意识的反思层。其中,反思层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使自我形象、个人经历以及记忆等种种交织在一起,进而产生更深的影响。
艺术设计中情感的概念,本质上就是反思层面的内容,其作为某种诉诸感觉的状态,是审美心理最活跃的因素。艺术设计传递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交流,中西美学发展的共同趋势都是从客观转向主体,从外在规定转向内在依据。如我们看到的,西方从“自然”(客观对象)经“神”(客观精神)走向了“人”(审美主体),中国从“人伦”(社会关系)经“形式”(艺术作品)走向了心灵(审美体验)(许世虎马永杰,《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新西部》2007)。这说明一切以客观物态化形式出现的“美”都只不过是现象,都只有在审美主体得到哲学的阐明之后,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红色或黄色、弧线或直线都不只是可感知的客观属性,而是以五官为感受媒介的相互传达着的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正如约翰?奈斯比特(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所认为的,艺术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不是摒除激情和情感,而是用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中硬性的一面,是要创造一种能容纳和激起人情感的东西。在审美活动中,情感是一种动力性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艺术设计中的情感
展览的情感化设计基于上述原因,目的是制作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展览,这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曾说:“我不关心我的作品看上去是什么,我只关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能够使展览从以物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主线上,并在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是情感化设计对展览而言最实际的意义。
如果你想要一个适合所有人的黄金规则,那就是:在你的房间里,每一样东西你觉得都太有用了,每一样东西,你相信都是美丽的。—— William Morris(19世纪英国设计师、诗人、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
长期以来,我都习惯将展览与产品联系起来,认为展览在本质上是一类形式特殊的产品,并尝试用产品的基本属性和营销规律来解释展览的艺术设计。但实际上,我忽略了其中的一个因素,即展品本身就携带了情感,或者说,众多的外界因素干扰了艺术设计理应获得的正确评价。这是我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感受到的:两座同城的博物馆都有关于本城市历史的展览,虽然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大体相同,但前来参观的观众人数却相差很多,并且观众对于名气更大的博物馆中展品的评价更高(注意这里说的是展品而不是展览)。这说明人们的评价与展览的艺术设计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有展品的价值、博物馆的名气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这也直接地反映出目前艺术设计的地位远不如展品的现状,更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如今展览的艺术设计是多么的乏味、多么的容易让人忽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