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赶考路从这里启程
文博天地
陈列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文博天地
我们为什么陈列(上)
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1
我们为什么陈列?似乎从来没有人公开地讨论这个问题。张婉真博士在《论博物馆学》一书中写道:“面对‘如何展示’的问题,有多数的专家可以回答,而面对‘为何展示’的问题,传递知识之必要的明确态度往往掩饰着未去深思终极目的的尴尬”。应该说,我们的陈列,到底是以方法和功能为重,还是以目的和使命为重?怎么以行动来实践我们的想法?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有收藏就要示人,示人就是最早的陈列。纵观人类收藏与陈列的发展历程,其价值取向的演变,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陈列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个人喜好与审美;原始收藏功能;祭祀与朝圣;神庙祭祀收藏;研究、学习;贵族社群的特权;炫耀国威;国家的宣传机器;教化民众;公共博物馆的诞生;社区与生态;大家的博物馆。
社会变革对陈列价值取向的冲击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每一个时候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深深地影响着博物馆的价值观,这是不可置疑的。那么在当代,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影响博物馆陈列方向的有哪些主要因素?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我们也特别关注到博物馆界一些著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谈到的对现代博物馆所面临的新挑战大都集中在当下的经费、文化创意与营销、数字化冲击、观众构成与诉求的变化等等。
博物馆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导展览?什么人主导展览在价值取向上有什么差异?这种差异对观众和博物馆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样的“新挑战、新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恰恰是想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事实上,我国博物馆在应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方面还有很多欠账,所以,我们谈社会变革对陈列价值的取向问题,所反思的时间要更长一些,从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来审视,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探讨。
1.物质文明与我们关注重点的变迁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过度开发,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些问题还在蔓延,这个命题就永远不老,所有博物馆人就应该积极地或是力所能及地要参与和面对。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甚至影响我们对传统博物馆概念的诠释,由传统的收藏、诠释进化到关注社区的生存环境。对陈列内容的选择,观念的形象表现方式,陈列展品的征集、取舍和渲染都带来全新的理念,因为这样的展览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与不同社群利益的关注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必然产生利益分化,这种在社会变革中的利益分化也必然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表现的政治文化及观念的交锋必然要影响博物馆陈列的方向。
这种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和方向性的,它决定着指导思想、服务对象、基本观念甚至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和人伦道德。博物馆是国家的博物馆,理所应当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但目标相同,方法却可以各异;方法不同,效果也相去甚远。所以从方法论上讨论,同样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3.数字化与新的陈列手段的创新技术日新月异,人们感知画面的途径未必仅仅依赖观摩实物。那么,未来博物馆的展品或藏品将仍然具有如今这样的重要程度吗?毋庸置疑,任何虚拟技术都替代不了文物的原真性,替代不了它的直观性和它所承载的所有信息及其关联。但是,数字技术的成熟,对陈列展示带来了极大的空间与挑战,挑战历来与机遇并存,我们究竟应该把虚拟技术的比重做到多大?怎么把握陈列的文物主体性与诠释的演义性?先不说观众需要什么,我们到底要给观众什么?这是每一个陈列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4.审美文化及观众诉求的进步与文化包容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创,带来了中国百年来审美风尚的巨大变革。由近百年来的救国救民忧患情结、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时代最强音的亢奋式理想崇高审美心态到经济转型期所带来的以人为本的多元审美新格局,这一切人们审美理念的变革必然反映在观众的诉求的变化上,从而影响我们陈列的价值取向。有一位学者说得好:今天我们之所以主张对话交流和沟通,是因为我们不能永远自言自语。我在与台湾陈列专家聊天时谈到过两个问题,一个是观众审美诉求的多元性与陈列审美的包容性问题,一个是陈列审美的传统回归问题。过去,我们的陈列的内容表达与陈列审美都是灌输式的、一元化的,带有简单机械式的图解,现在看来,观众的审美是多元的,文物所承载的信息是多元的,这就需要我们做展览时有一种文化的包容心。包括从主题的确立到表现手法的运用,甚至事后的展览评估。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第二个问题是传统审美情结的回归。我发现两岸博物馆陈列在展示手法和效果上,比国外先进的陈列而言,整体水平并不差,但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展示审美都是承接西方而来,可以说真正与世界接轨了,但是我们自己呢,我们姓甚名谁?生我养我的几千年的文化痕迹在哪里?文化精髓在哪里?无论是传统的中国式艺术审美观还是影响到我们道德人伦的儒家文化审美观,都是支撑我们文化的脊梁,是我们值得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自己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从在国外逛了一圈再回来后审视两岸的陈列,感触更加深刻。